穩健中飛躍——訪武漢謙誠建設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郭克誠
穩健中飛躍
——訪武漢謙誠建設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郭克誠
(原載《中國商界》雜志2011年第五期領袖風采專欄)
這是一個寂靜的午后,沒有過分的渲染和喧嘩,寂靜而恬淡。
走進武漢謙誠建設集團公司北京辦事處郭克誠的辦公室,一種淡雅之氣撲面而來,九龍壁的實木雕花屏風,兩把紅木素圈椅,形制典雅的紅木茶幾,裝點著古色古香,亦顯示出厚重之氣。這種格局,簡單而不失尊貴,高雅而不奢靡。
如同他本人,穩健、儒雅,自然中流淌出淡泊,超然于喧囂之外。
下海征程
剛剛卸任武漢謙誠建設集團董事長職位,郭克誠擔任了集團董事局主席,一身輕松。用他自己的話說,現在是閑人一個。
每一個閑下來的人,自然各有不同的閑法。郭克誠選擇了轉型。
有時候,退也是一種進。
正如他當年選擇下海一樣。
1984年,剛從長沙鐵道學院畢業的郭克誠被分配到鐵道部第四勘察設計院,那是國內最大的設計院。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雖屬“老九”,但已逐漸受到社會的重視,所以他們這一批畢業生的到來為設計院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由于工作出色,1990年郭克誠加入到“京九”鐵路的設計項目中,并被破格提拔為高級工程師。
內斂,不善言辭、踏實、低調,也許是搞技術出身的郭克誠的個性標簽。按照他的性格,他應該會選擇-直安逸地“捧鐵飯碗、拿死工資”,踏踏實實地在設計院做設計師,然后晉升、然后退休的常規路線。如若是那樣,恐怕如今我們的時代就少了一位優秀的企業家。
1992年,一曲《春天的故事》響徹中國大地時,鄧小平的南巡春風也讓更多諳熟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人們感受到了機遇,郭克誠便是其中的一位。
雖然技術出身,但“嗅覺”卻很敏銳。1993年剛過而立之年。擔任京九鐵路設計室主任、前途一片光明的郭克誠毅然扔下了鐵飯碗,離開了鐵道部第四勘察設計院,他趕上了中國最后一批下海浪潮。這一批下海的是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水者,他們有知識、技術積累,還有前瞻性的預測能力,厚積薄發。和前兩批下海的企業家相比,他們應該是中國最早具有清晰、明確股東意識的企業家代表。
溫和,同樣也是一種儒雅的穩健之道,符合君子勇的中道,過則猛烈,不及則怯弱。郭克誠拿捏得正好。
他知道自己有什么,也知道自己要什么。
下海后,郭克誠沒有離開自己的專業,他四處籌款,攢夠了5萬元獨立注冊了“武漢謙誠工程技術服務公司”,仍然為鐵道部第四勘察設計院服務。接手的第一個工程就是中國鐵路建設史上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北)京九(龍)鐵路路基加固項目。郭克誠踏上了民營企業家艱難創業的歷程。
黃金十年
回憶就像一張老唱片,流淌出耐人追尋的懷舊旋律,曼妙,悠揚,卻持久回味。
掘到人生第一桶金之后,郭克誠帶著先進的技術,來到了昆明。而這一去就是十年。
在郭克誠的記憶中,那是艱辛的十年,是奮斗的十年,也是他人生中最黃金的十年。那十年,奠定了“武漢謙誠”在中西部及鐵路、公路工程建設基礎施工領域中的聲望。
生活有時說起來,就是那么簡單,人和人的差距,也就是一點點。郭克誠剛到昆明的時候,那里還很閉塞,雖然他有高新技術,但對于一個外鄉人參與當地的工程建設仍然有很高的門檻。而且在瞬息萬變、前途未卜的商海,起步總是舉步維艱,郭克誠卻一步步堅持下來。
成功就是因為你比別人多堅持了五分鐘。創業是艱辛的,在人生地不熟的昆明創業更是不易。沒有窗明幾凈的辦公室,沒有安安靜靜的悠然恬淡。郭克誠至今仍然記得,當時騎著單車來回跑項目的那些畫面,這對技術出身的他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跨越。那段時間的拼搏,雖苦猶甜。
“我對昆明的地質再熟悉不過,到目前為止,我們主要承擔了云南的公路、鐵路、市政、房建工程軟基處理、各類樁基、地質災害處理等200余個項目的工程施工。在云南,我們公司創下了很多第一。1996年,我們是第一個采用自己研制的‘大口徑旋挖鉆孔技術’的團隊,當時國內所有工程都是采用進口設備,我們雖然是‘土設備',但既經濟又環保,也是研制國產旋挖樁機設備的第一家。我們修建了昆明最高的建筑--南亞之門,修建了昆明最大的地下基坑,修建了云南最復雜的高速公路--云南元磨高速公路……建設施工的昆明金康園住宅樓B、C組團和昆明官房大廈、昆明火車站等6項工程獲中國建筑業最高獎──”魯班獎“.在施工過程中,我們積極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方法的研制和創新工作。這也是’武漢謙誠‘的核心競爭力。”談起那些成功的過去,郭克誠仍然一臉平靜。
“我是看著昆明長大的,昆明的成長應該說凝聚了我和我的團隊的心血”.十年,“武漢謙誠”見證了一個城市的發展軌跡,也用自己的工程記錄了春城的飛躍發展。而這個過程當中,郭克誠自己也不知不覺地成長起來。他已不再是曾經那個內向羞澀、說話都會臉紅的設計師了。 新時代企業家的特質正在逐步被挖掘出來。
二次創業
郭克誠身上確實有一種特質,那是作為商界領袖的特質。他審時度勢,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與時代同步發展,這種高度,已然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工程師所能企及的。
2003年,“武漢謙誠”已名聲在外,郭克誠辭去了兼任的“武漢謙誠建設集團公司昆明分公司”董事長職務,把大部分技術骨干留在昆明,只身北上,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武漢。江城武漢,那是他夢想被激發的地方,也是他創業啟程的原點。
此時,中國的建筑市場已處于大發展的時期,很多建筑公司雨后春筍般躍出,但素質也良莠不齊,競爭亦愈發顯得低級
“很多小老板什么項目都接,把價格壓的很低,他們沒有固定的隊伍,人工成本低,也可以用偷工減料、降低工程質量獲取更高利潤。而我們不同,我們是一支正規的團隊,必須保證工程質量;另外我有幾千名兄弟要吃飯,在這種低層次的競爭中,我們必然會遭遇瓶頸。”郭克誠如是說。
惡性競爭的路越來越窄,降低成本的路走不通,接下來的路要走向何方?
“我一直相信專業的事要找專業的人來做,我們有自己的優勢,我們是技術型的團隊。”2008年,武漢高鐵樁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這是一支由技術顧問、專家小組、科研教授組成的專業研發隊伍。以“技術創新”為指南,組織機械、巖土等方面的專家針對幾大類基坑設備及工藝在施工中的問題,聯合攻關,從機械設備、施工工藝及材料改進入手,進行技術革新和發明。這個研發團隊,每年都有7~8個專利研制出來。從2008年開始,“武漢謙誠”用新技術占領市場,產值成倍增長,利潤率也翻番。郭克誠說:“我們再次嘗到了新技術的甜頭。”
郭克誠稱這次的轉變為“二次創業”.確實如此,從無到有,那是第一次的生存創業;而如今,從弱轉強,這是競爭鏈上的生態創業。2010年,武漢謙誠的產值已從2006年的1.2億提升到8個億。
在建筑市場日趨理性的今天,技術型企業家的優勢日見明顯,深厚的技術背景使他們對技術及行業的發展趨勢有著深刻的理解,從而利用自身技術優勢進行產品研發,在對企業運營方向、產品目標選擇做出準確把握的同時,更懂得創新對于一個企業的重要意義,因而擁有遠遠高出只重傳統技術企業的利潤。
隨著行業發展的回歸理性,企業實現轉型與升級勢在必行,技術型企業家的重要性也就越來越突出。一個有承擔、有決斷的企業家不應該是只顧埋頭猛干的莽漢,更不應該嘩眾取寵,而是應該踏踏實實地做好實業。
“一路走來,我最感激的還是我的員工。我們不是國企,待遇也并非很高,但大家都心甘情愿地跟著我,這一點很讓我感動。所以,我任何時候都不能拋棄他們。我給予他們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臺,我們有領先的技術,我的員工能在這里學到實用的技術,即使他們從這里走出去,都能獨當一面。”郭克誠深情地說。
近20年來,郭克誠一直堅持著技術創新。也許最初,他只是想在最深的黑暗里,去捕捉一道光,沒有人知道結果是什么,可他只能向前。而成功,只是無數次努力后的必然!
華麗反轉
把雙腳放在地球上。這是郭克誠一路平穩走來的法寶,他任何時候都顯得波瀾不驚。他將自己的創業比作是“小腳女人’走路,步子雖小,但每一步都扎扎實實。
如今的企業家隊伍中,技術出身的人并不在少數,有的為了追求利益放棄了自己的特長,有的則太過于專注技術而忘記轉變角色。技術型企業家在創業初始階段,對企業的奠基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企業的進一步擴張,經營本身帶來的規模發展,提出了更多屬于市場、組織、戰略和管理方面的問題時,他們需要轉變角色,調整思維模式,適應企業成長的需要。
只有睿智而又大度的技術型企業家,才能通過對職業經理人的引進,最終看到成功的曙光。而固執的技術創業者則一直被怎樣把科研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問題所困擾。
郭克誠深諳這個道理,關于傳承,他早已做好了準備。”我們在起步之初就很注重對隊伍的管理,我們有明確的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方針。只有嚴謹的管理制度,才能角逐于激烈競爭的建筑市場,立于不敗之地。我們的團隊不僅是個技術型團隊,更是一個年輕化的團隊。年輕就是優勢,我們規定,員工在45歲就要退居二線,根據貢獻大小進入董事會、監事會,機會留給年輕人,這才是一個良性、健康的管理體系。“
現在,郭克誠的管理團隊已經成熟,48歲的他可以成功抽身退出,將目光投向別處。
他將目光轉向了旅游地產,這是一個后勁十足、潛力巨大的市場。目前,他在海南、湖南韶山、湖北陽新已悄然孕育著自己的規劃。
人是可以變的。郭克誠坦言。
“最初,專業以外的任何事情都不會吸引我,現在我有了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可以嘗試把步伐邁得大一些,或許這樣會走得更從容。”
如今,完美抽身的他稱現在是最理想的生活狀態,更超脫,更淡泊,輕松做事,勞而不累。平靜的海面上,感覺不到海底深處的洶涌,也許在郭克誠無波的外表下,他敏銳的觸角已見縫插針式地進入了另一個潛藏的謀劃。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郭克誠不追求盲目擴張的華麗,不貪圖短期利益的榮耀,在平穩中見細致的驚喜謀劃,無疑是一種大氣魄。